“上火”是中醫的一個特有詞匯。所謂的“火”主要是形容身體內某些熱性的癥狀,即可以是自覺癥狀,也可以有外在的表現。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,屬于中醫辨證的熱證范疇。
《內經》說“火性炎上”,那“上火”的常見癥狀有哪些呢?比如說:咽喉干燥疼痛、眼睛紅赤干澀、口腔潰瘍、牙齦腫痛、口臭、顏面潮紅、全身燥熱、小便發黃、大便秘結等等。
那為什么會“上火”呢?中醫認為當人體陰陽失衡,內火旺盛的時候,即會上火。也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后出現了內熱癥。而我們現在人的生活工作壓力變大、經常熬夜、吃辛辣食物等,更容易滋生內火。
治療“上火”的方法是“去火”,即用中醫的清熱瀉火法,可服用清熱滋陰、瀉火解毒的藥物,也可用中醫針灸、拔罐、推拿、按摩等療法。平時要注意勞逸結合,條暢情志,少吃辛辣煎炸的食物等。
“火”可以分為“實火”和“虛火”兩大類,實火多表現為:面紅目赤、咽喉腫痛、口舌糜爛、牙齦出血、鼻衄、身熱煩躁、尿赤便秘等。虛火則多表現為潮熱盜汗、形體消瘦、口燥咽干、五心煩熱。下面和大家介紹幾個瀉“實火”的常用中成藥。
(一)梔子金花丸
梔子金花丸是治療“上火”的常用中成藥。本藥處方來源于金《河間六書》梔子金花丸方加味,共8味藥組成。本方中梔子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四藥合用,又名黃連解毒湯,是中醫清熱解毒的要藥,輔以大黃瀉火泄熱,銀花清熱解毒,配以清熱涼血、滋陰潤燥的知母、天花粉、金銀花使清熱解毒之力更彰而不致傷陰,全方共奏清熱除煩、解毒瀉火、通便利水之功效。對于肺胃熱盛而見之“上火”癥狀,確有療效。
【成份】梔子、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大黃、金銀花、知母、天花粉組成。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瀉火,涼血解毒。用于肺胃熱盛,口舌生瘡,牙齦腫痛,目赤眩暈,咽喉腫痛,大便秘結。
【用法用量】口服,一次9克,一日2次。
【使用注意】
1、忌煙、酒及辛辣食物。
2、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。
3、孕婦慎用,兒童、哺乳期婦女、年老體弱及脾虛便溏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。
(二)清胃黃連丸
本藥處方來源于:清《六醴齋醫書》清熱解毒湯加減,共14味藥組成。清胃黃連丸為古方制劑,清中不燥,瀉中和緩,配有大量的滋陰涼血藥物,如生地黃、玄參、知母、天花粉、牡丹皮等,并無猛烈瀉下之品,故適應于胃熱傷津,舌紅干燥,口渴唇干,無便秘等胃陰虛證。老年、體弱、虛火上炎者用尤為適宜。
【成份】黃連、石膏、桔梗、甘草、知母、玄參、地黃、丹皮、天花粉、連翹、梔子、黃柏、黃芩、赤芍。
【功能主治】功效清胃瀉火,解毒消腫。用于肺胃火盛所致的口舌生瘡,齒齦、咽喉腫痛。
【用法用量】口服。一次9克,一日2次。
【使用注意】1. 忌煙、酒及辛辣食物。
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。
(三)清心明目上清丸
本藥處方來源于清《銀海精微》加味修肝散方加減,共21味藥組成,此方既能散風明目,又能活血理氣散瘀,同時具有苦寒瀉熱通便 的作用。本藥適用于上焦風熱引起的暴發火眼,表現為:眼紅赤,磨痛,眼部大量黃粘稠分泌物,并伴有舌紅,苔薄黃??捎糜趯崯嶙C的眼科疾病。
【成份】黃連、黃芩、梔子(姜炙)、熟大黃、連翹、石膏、菊花、天花粉、薄荷、荊芥、蒺藜(去刺鹽炙)、桔梗、赤芍、當歸、麥冬、玄參、車前子(鹽炙)、蟬蛻、陳皮、枳殼(麩炒)、甘草組成。
【功效】清熱散風,明目止痛。用于上焦火盛引起的:暴發火眼,紅腫痛癢,熱淚昏花,云翳遮睛,頭痛目眩,煩燥口渴,大便燥結。
【用法用量】口服。一次6克,一日2次。
【禁忌】孕婦忌服。
【使用注意】1. 忌煙、酒及辛辣、油膩食物。
2. 小兒、年老體弱及脾胃虛寒者慎用,若需使用,必須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
|